投資組合管理概述
投資組合管理是指投資管理人按照資產選擇理論與投資組合理論對資產進行多元化管理,以實現分散風險、提高效率的投資目的。在設計投資組合時,一般依據下列原則-「在風險一定的條件下,保證組合收益的最大化;在一定的收益條件下,保證組合風險的最小化。」具體來說,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進行投資標的選擇,即進行微觀預測,也就是進行投資標的分析,主要是預測投資標的價格走勢以及波動情況。
- 進行投資時機的選擇,即宏觀預測,預測和比較各種不同類型的投資標的的價格走勢和波動情況。
- 多元化,即依據一定的現實條件,組建一個風險最小的資產組合。
現代投資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主要由投資組合理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APT模型、有效市場理論以及行為金融理論等部分組成。它們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過去主要依賴基本分析的傳統投資管理實踐,使現代投資管理日益朝著系統化、科學化、組合化的方向發展。美國經濟學者Harry Markowitz (1952)發表了「證券組合選擇」的論文,建立了均值方差模型,並提出確定最佳資產組合的基本模型,以作為現代證券組合管理理論的開端。
William Sharpe (1962)提出了可以對協方差矩陣加以簡化估計的單因素模型,極大地推動了投資組合理論的實際應用。
20世紀60年代,William Sharpe、John Lintner、Jack Treynor和Jan Mossin等人在資產組合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被認為是金融市場現代價格理論的支柱,廣泛應用於投資決策和公司理財領域。該模型不僅提供了評價收益一風險相互轉換特征的可運作框架,也為投資組合分析、基金績效評價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Stephen Ross (1976)針對CAPM模型所存在的不可檢驗性的缺陷,提出了一種替代性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即APT模型。該模型直接導致了多指數投資組合分析方法在投資實踐上的廣泛應用。(MBA智庫)
知覺風險理論
在決策結果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中,任何選擇都有風險性,即使有些決策結果是消費者想要的(Rapoport & Wallsten, 1972;MacCrimmon & Wehrung, 1986)。決策結果是否符合消費者的期望和要求,便是決定知覺風險存在與否的關鍵;換句話說,消費者關心是否有最大的滿意結果與最小的風險水準。一般而言,在期望水準固定下,風險愈小是優於風險愈大者;而在風險固定下,期望值愈大是優於期望值愈小者(Lindley, 1973)。在決策理論架構下建立風險的模型,需符合「不確定性」和「結果不滿意」的主要構面,但是所強調的「知覺風險」並非真正可以感受或體會到的實體風險,消費者傾向給予負面的結果有較高的權重(Shapira, 1986;Kunreuther, 1976),並且容易只接受部份的結果而非全面的訊息(Budescu & Wallstein, 1985)。風險水準至少包含兩個層面,第一為產品種類的風險(product-category risk)。第二為產品特定的風險(product-specific risk)(Dowling & Staelin, 1994)。每一位消費者對風險都具有特定的容忍程度,一旦超過容忍界線將會導致購買的過程被放棄,或是尋求各種降低風險的方式。風險降低或風險趨避策略,大都被用來描述消費者尋求降低不確定性,或者購買結果不滿意時的過程。不確定性因素的降低,大都是利用額外資訊予以彌補,但如果產品本身具有搜尋性較低的特質,或者是經驗性、信賴程度較高的特質,將很難透過資訊的搜尋加以解決(Zeithaml, 1981)。風險容忍程度不僅代表消費者的容忍水準,也代表消費者在做決策過程中選擇降低風險的能力(Rindfleisch & Crockeett, 1999)。就此觀點而言,風險容忍度是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因受風險刺激所產生知覺的界限點(即所謂的閥值),進而開始採用風險降低的策略。例如,在有限財務預算下的消費者,會比有較高財務預算的消費者,具有較低的財務風險容忍度,因此,他(她)將開始從事降低財務風險的工作,以及採用各種合適的風險趨避策略。
參考資料
- 陳信宏,投資組合決策最佳化與績效指標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2004。
- Budescu, D. V. & T. S. Wallstein, Consistency in interpretation of probabilistic phras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Vol. 36, 1985, pp.391-405.
- Kunreuther, M., Limited knowledge and insurance protection, Public Policy, 1976, pp.227-261.
- Lindley, D. V., Making Decisions, John Wiley, 1973.
- Rapoport, A. & Wallsten, T. S., Individual decision behavior,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Vol. 23, 1972, pp.131-176.
- Rindfleisch, A. & Crockett, D.X., Cigarette smoking and perceived risk: A multidimension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Vol. 18, 1999, pp.159-171.
- Shapira, Z., Risk in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 Unpublished MS. Hebrew University, 1986.
- Zeithaml, V., How consumer evaluation processes differ between goods and services in marketing of service, In Proceedings of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J. M. Donnelly and W. R. George, eds.,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 1981, pp.186-190.